当前版:05版
红色“武字区”
——寻访三原“武字区”和西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红四团老户沟战役遗址。
    鲍四庙村农民运动旧址。
    三原陵前小道口沟道的窑洞(习仲勋、刘志丹曾藏身于此)。
    三原陵前焦村红四团成立旧址。
    黄氏兄弟故居(黄家窑)。
    黄子文烈士墓(石马道村黄家窑)。

    本报记者 武德平 杨梅 通讯员 张征 郭珂
    秋雨纷纷,秋风瑟瑟。9月12日,记者来到三原县陵前镇政府,试图挖掘革命老区三原“武字区”积淀的文化文物元素,和先辈们战斗过的历史印痕。镇党委书记程宁和镇长刁振辉与我们倾心相谈,并请来了68岁的镇政协学习小组组长李春武和70岁的副组长侯重林两位老人。他们陪着记者踩着泥泞的乡间小路,来到鲍四庙、焦村、老虎沟、小道口碾麦场授旗旧址等地……探寻革命踪迹。
    高高耸立的渭北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碑
    民间传说,“先有武字区,后有陕甘宁”。渭北革命根据地是以三原武字区为中心,辐射耀县、富平、泾阳、淳化、高陵、蒲城、白水等地区。
    在烈士纪念碑前,侯重林和李春武两位老人说:“纪念碑上的这12个大字就是习仲勋亲笔题写的。习老曾提出,要写陕甘边,一定要先写武字区和渭北革命根据地。”
    翻开三原县的大事记,简直就是一部革命史:1927年3月,武字区成立西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大寨党支部;1928年2月22日,黄子文、唐玉怀等组织在鲍四庙村成立武字区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1932年9月中旬,习仲勋带领陕甘游击队第三支队特务队到武字区……
    刘志丹、习仲勋藏身黄土塬畔的小道口窑洞
    据说,大寨党支部经常在小道口沟畔上的小窑洞活动,刘志丹、习仲勋等曾经在此秘密藏身四十多天。12日下午,记者即刻想去寻访,然而淅淅沥沥的秋雨渗透了本来就不成路的沟畔,难以成行。好在李春武和侯重林两位老人曾经提议并编撰过《陵前古今史料》,他们珍藏了一些弥足珍贵的照片。这一幅幅照片里承载着先烈们太多的艰辛血泪和革命梦想。从照片上我们看到了小道口沟道里普普通通的土窑,虽经日晒雨淋,破旧斑驳,却还留着枪眼的痕迹,然而如果没有这孔窑洞,也许就不会有延安的窑洞,也许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林立高楼。
    这孔土窑洞鲜有人知,即将被历史的风尘所淹没,它似乎在呼唤着,哭泣着,祈求着……期望这个黄土塬畔的小道口窑洞,不再是无人问津。
    “北方澎湃”乔国祯筹办农村第一个党支部
    在镇政府办公室,从小就喜欢收集革命故事的侯重林老人激情满怀地讲述着乔国祯的革命故事:乔国祯是佳县人,1925年从绥德省立师范毕业,由李子洲介绍入党,后被派至河南洛阳军官学校学习。1926年受中央北方局委派,他去广东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回陕后受中共陕西省委职工运动委员会指派,到陵前地区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发展党员,壮大党支部。人们都称他为“农运大王、北方澎湃”。
    1927年3月,西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大寨党支部在大寨村南汉圣母庙(武字区农民协会驻地)成立。乔国祯、唐玉怀等推选李鸿儒任支部书记,分为双槐树、三胜村和曹师凹3个小组进行活动,党员发展有李宏玉、薛明藩、薛廷俊、张均德、任石头、周赤清、李文芳、王振怀、罗金山、郑振德、曹巨德、张金才等近20人。随着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党员力量增强,武字区革命斗争拉开了新的序幕。
    1945年,乔国祯被新疆军阀盛世才软禁,受尽了残酷折磨,最终在迪化狱中去世,年仅38岁,为他革命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革命先驱黄子文被拥戴为“群众领袖”
    黄子文是三原陵前镇甘涝池村人,1926年在上海入党。1927年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1928年春,领导了三原农民“交农”与武装围城斗争,打响了渭北革命的第一枪。1928年,黄子文的哥哥黄子祥在杨虎城部赵寿山团任中校团副,也回到了三原武字区,兄弟俩一起参加了当地的农民武装运动。1929年黄子文任中共三原特支书记。1930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获释后,组织成立渭北灾民自救队,开展游击战争,打土豪分粮食。以后,黄子文陆续担任省委军事科主任、陕甘游击队政治部主任等职。1932年,黄子文回到武字区,成立渭北游击队。先后任渭北游击队指挥、陕甘边游击队五支队政委等,后因高岗迫害去了延安,1947年回三原陵前,6月24日率乡自卫队起义,在小道口战斗中负伤,翌日在耀县烟当村光荣牺牲,时年39岁。
    说起先辈们感人的故事,李春武老人一会儿眉飞色舞,笑脸盈盈,一会儿泣不成声,令人伤感!他动情地翻开习仲勋的一篇回忆文章给记者看。文中写道:“黄子文同志是渭北革命群众的领袖,是陕西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渭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是党的一名忠诚的战士。黄子文领导的农民武装星火燎原,成为以后组织红二十六军的主要力量,为创建渭北和以后的照金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开发“武字区”红色旅游的殷切期望
    从1926年到1933年,武字区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为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培养了大批革命斗士,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先后有500余人英勇献身,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侯重林老人激动地说:“今天,在这块洒满烈士鲜血的土地上,农村党支部早已遍地开花,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大变化,可惜的是,武字区仍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急需投资开发、开辟红色旅游区,真正将这里变成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采访结束,我们仍然沉浸在历史的长河里,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和必胜信念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灵魂深处,让我们记住渭北的烽火,记住武字区,记住三原的陵前,让这连绵的秋雨也为我们来一次彻头彻尾的洗礼。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